当暑期研学遇上智能造车,会碰撞出什么火花?2025年7月28日,央视CCTV2用一则2分半的报道给出了答案——镜头里,领克浙江余姚智慧工厂的机械臂正与中小学生隔空“对话”。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业旅游,而是一场关于“少年强则中国强”的生动实践:一个月接待16000人、预约排到9月、外地家长专程打“飞的”带孩子来打卡。当研学市场还在卷名校参观时,领克余姚工厂凭什么成了新晋顶流?
智慧赋能:70秒拧紧一台车的“工业魔法”
在央视的镜头下,领克余姚智慧工厂的工作人员孙维彤,向观众展示了机器人手臂的高效作业:“员工放好之后,一按这个按钮,拧紧一台车(底盘的螺丝)只需要70秒。可以代替传统人工工作量,20到30人的工作量。”这句看似简单的话语,却蕴含着令人震撼的工业升级的内涵。70秒,一个螺丝的精准紧固,背后是无数次的算法优化、机械臂的精准校准和工业互联网的协同运作。一个机器人手臂,便能承担20到30名工人的工作量,这不仅是效率的飞跃,更是中国制造向中国“智造”转型的缩影。在这里,冰冷的钢铁被赋予了“智慧”,精密的流程如同“魔法”,吸引着前来研学的少年们,让他们亲眼见证中国科技如何重塑传统产业。
展开剩余70%“爆满”的预约背后:少年眼中闪耀的科技之光
据了解,今年暑期,领克余姚智慧工厂研学基地的预约人数持续走高,近一个月内就已经接待了超过16000名学生和家长。如此火爆的场面,绝非偶然。孙维彤分享道:“看一下排期,基本上是到9月份之前都是满的了,因为里面全部都是机械手在作业,它其实像变魔术一样,对小朋友吸引力会更足。”这种“像变魔术一样”的描述,道出了孩子们最直观的感受。他们不再是博物馆里隔着玻璃观看模型,而是能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工业巨擘的脉搏。
当研学学生朱禹衡看到“千百条机械臂,在井然有序进行着交接工作”时,他用“十分震撼”来形容自己的感受,并将其与“中国科技发达”紧密联系起来。这种由亲身体验带来的震撼,远比任何书本知识都来得深刻。它在少年心中种下了一颗科技的种子,让他们开始思考:“未来的中国,科技会发展到何种程度?”而研学学生岑逸莹则更进一步,表达了对未来研学体验的期待:“就觉得现在科技发展特别快,我希望以后的研学活动可以加入AI大屏幕讲解和VR沉浸式体验。”这种对科技前沿体验的渴望,正是新一代年轻人思维活跃、拥抱变革的体现。
“行走”中成长:科技研学为教育注入实践力量
这次报道中,来自福建的学生家长詹珊珊带着孩子专程前来。她的一番话,道出了许多家长的心声:“因为我们课堂当中,孩子他是只能听老师去灌输,他没有亲身感受到这些实践中获得的,就希望孩子在行走中、在实践中可以获得成长。”这正是当下教育界普遍关注的痛点:理论与实践的脱节。而像领克余姚智慧工厂这样的研学基地,恰恰弥补了这一不足。
在工厂里,孩子们不仅仅是旁观者,更是学习者。他们近距离观察自动化的生产流程,理解机器人的协作逻辑,感受数据驱动的生产模式。这种“在行走中、在实践中”的体验,让他们对课本上的知识有了更具象、更深刻地理解。他们看到了科技如何改变生产方式,如何提高效率,如何推动社会进步。这种在实践中获得的成长,是任何填鸭式教育都无法比拟的。它让孩子们明白:科技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概念,更是驱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,而他们,也有可能成为未来推动这个引擎的重要力量。
领克余姚智慧工厂作为吉利学堂暑期研学游的重要一站,其在央视CCTV2的亮相,不仅仅是一次成功的传播,更是一次深刻的价值传递。它向社会展示了中国汽车工业在智能化、自动化方面的最新成果,同时也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了解前沿科技、激发学习热情的绝佳平台。它同样也告诉我们:当产业发展与青少年教育深度融合,我们不仅是在培养未来的工程师和科学家,更是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,注入源源不断的“芯”动力。领克余姚智慧工厂,正用它的“智造”实力,书写着“少年智则国智”的时代篇章。
发布于:江西省上阳网-配资机构网-炒股资金配资-安徽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