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论\"托\"》
那是个阴沉的午后,我踱进茶馆,正听得几个闲人在议论着什么\"托儿\"的事。这词儿我原是听过的,却不知何时竟已蔓延到了演艺界。正思忖间,忽见邻座的老者掏出一张旧报纸,上头赫然印着\"陈佩斯\"三字。
这倒勾起我一段记忆。记得那年春晚,陈佩斯与朱时茂的《吃面条》,确乎令人捧腹。那笑声是打心底里涌出来的,不掺半点假。而今却听说,观众席上竟排坐着\"领笑人\",专司在适当时刻发出笑声。这使我想起古时的\"优孟衣冠\",只不过彼时是优孟讽谏,今日却是\"优孟\"媚众。
报上载着杨澜与陈佩斯的一席谈。杨氏问及可悔离央视,陈君答得干脆:\"不悔。\"这\"不悔\"二字,掷地有声。细看下去,原是因那\"托儿\"之事。陈君言道:\"假的终是假的,纵使千般妆点,也变不得真。\"这话倒令我想起某位\"狂人\"的言语,只是陈君尚能全身而退,较之古来那些\"知其不可而为之\"者,已是幸运。
展开剩余57%最耐人寻味的是那桩公案。央视竟将陈、朱二人的作品私自刻录发卖,这行径,与市井盗版商何异?陈君偏要较这个真,一纸诉状告到公堂。坊间都道他痴,说\"胳膊如何拧得过大腿\",他却硬是讨回了三十三万赔偿。这数目在今日看来不过九牛一毛,但在当时,却是给那些\"惯于\"拿来主义\"者一记响亮的耳光。
我想,陈君之所以为陈君,正在于此。他演的是喜剧,活的却是正剧。当众人都习以为常地接受\"
假作真时真亦假\"的世道时,他偏要戳破这层窗户纸。这使我想起他早年那个《警察与小偷》的小品,如今看来,倒像是某种预言——在权力面前保持尊严的寓言。
茶馆外暮色渐沉,跑堂的来点灯。灯光下,那报纸上的铅字愈发清晰。陈君如今虽不在庙堂,却在江湖中开辟新天地。他的戏剧学校培养着新一代的喜剧人,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抗争?正如那老话说的:\"留得青山在\",艺术的青山,终究要靠真性情来滋养。
临了,且借陈君的话与诸君共勉:宁要真实的批评,不要虚假的喝彩。愿我们都能在各自的人生舞台上,演一出对得起良心的好戏。
发布于:山西省上阳网-配资机构网-炒股资金配资-安徽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