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总觉得累,上三楼都喘”“手脚常年冰凉,夏天也不敢穿短裤”“晚上睡不安稳,白天没精神,夫妻生活都力不从心”……很多人过了35岁,尤其常年熬夜、应酬多的男性,总被这些“阳气不足”的问题缠上。其实药店有两味不起眼的中成药,像“温和的补阳小火炉”,能悄悄把耗损的阳气补回来,还不会像人参、鹿茸那样让人上火。
今天就用大白话讲清楚,这两种中成药适合哪些“阳气虚”的情况,怎么用才补得进去、不上火,以及哪些时候千万别碰。
一、先看自己是不是“阳气不够用”了
阳气就像身体里的“小太阳”,负责温煦脏腑、推动气血——阳气足的人,冬天手脚也暖,精力旺盛;阳气虚了,就像太阳被乌云遮住,身体会发出这些信号:
典型的“阳气虚”表现:
- 总觉得累,懒得说话,稍微动一动就出汗、心慌;
- 手脚冰凉,尤其冬天被窝捂半夜都暖不热,膝盖、腰总怕风;
- 大便稀溏,吃点凉的就拉肚子,或小便次数多,喝了水没多久就想尿;
- 脸色发白、没血色,嘴唇颜色淡,稍微着凉就感冒,恢复还慢。
提醒:如果经常口干舌燥、怕热、脾气急(阴虚火旺),用补阳药会像“火上浇油”,越吃越烦躁;正上火(嗓子疼、口腔溃疡、流鼻血)时别用;高血压患者(尤其血压控制不稳的)慎用,补阳可能让血压波动。
二、这两种中成药,对症用对了才有效
它们不是“万能补药”,但对不同类型的“阳气虚”各有侧重,别用混了:
1. 桂附地黄丸:适合“肾阳不足”,怕冷又乏力的人
它像“温肾的小火炉”,专门补“肾阳”(身体阳气的根本),适合这些情况:
- 腰冷痛,像揣了块冰,弯腰干活没多久就酸得直不起;
- 夜尿多,一晚起夜2-3次,每次尿量还不少,影响睡眠;
- 男性可能觉得“力不从心”,女性可能月经总是后错、量少色暗;
- 膝盖怕凉,夏天也得穿长裤,一吹空调就疼。
用法:按说明书吃,一般连吃2周,会觉得腰没那么凉了,夜尿次数减少,早上起来也有精神了。
2. 附子理中丸:适合“脾胃阳虚”,吃凉就闹肚子的人
它像“暖脾胃的小棉袄”,擅长补“脾阳”(负责消化吸收的阳气),适合这类人:
- 吃点水果、喝杯冰饮就肚子疼、拉肚子,大便像水一样稀;
- 肚子总胀,吃完东西不消化,喜欢用热水袋焐着肚子才舒服;
- 舌头颜色淡,边缘有齿痕,舌苔白厚,嘴巴里没味道;
- 冬天手脚凉,还伴有食欲不振,吃啥都没胃口。
用法:饭后吃,连续用1周左右,会发现肚子没那么怕凉了,吃点凉的也不容易拉肚子,胃口慢慢好起来。
三、用对了有这些变化,3个信号看效果
坚持用2-3周,身体会发出“阳气回升”的信号:
1. 不怕冷了:手脚慢慢变暖,冬天被窝里能很快捂热,膝盖、腰没那么怕风了;
2. 精力足了:早上起来不那么赖床,上班不容易犯困,下午也不用靠咖啡提神了;
3. 消化顺了:吃点凉的、油的不拉肚子了,肚子不胀了,大便成形,起夜次数也少了。
如果用了1个月没效果,可能是不对症(比如把脾胃阳虚当成了肾阳不足);如果出现口干、嗓子疼(补得太燥),停2天,喝几天菊花茶缓解,再减半量用。
四、这样用更安全,补阳不上火
- 怕上火的搭配:
- 吃桂附地黄丸时,搭配10克麦冬泡水(麦冬滋阴,能中和热性),适合容易口干的人;
- 吃附子理中丸时,煮点山药小米粥(山药健脾,还能防温燥),适合吃完有点胃热的人。
- 想效果更好的习惯:
- 每天晒10分钟后背(后背是督脉所在,能帮着补阳气),上午9-10点的太阳最好;
- 少吃生冷(冰饮、凉菜、生水果),别熬夜(熬夜最伤阳气),晚上11点前睡。
- 这些情况别用:
- 感冒发烧时(不管风寒还是风热),补阳会让病邪“赖着不走”,好得更慢;
- 孕妇慎用(尤其桂附地黄丸,可能影响胎气),用前一定要问医生;
- 别长期吃,症状缓解后就停(一般不超过1个月),补过头反而伤阴。
补阳气就像“给火堆添柴”,得慢慢添——急着用猛药(比如人参、鹿茸)容易“烧太旺”,而这两种中成药更像“小火慢炖”,适合普通人日常调理。但要记住:光靠吃药不改变习惯(比如天天熬夜、顿顿喝冰饮),就像“一边添柴一边泼水”,永远暖不起来。如果拿不准自己是不是“阳气虚”,先看看舌头(淡白、有齿痕)、摸手脚(是否常年冰凉),或让医生帮你判断,对症了再用,才能补得安心又舒服。
上阳网-配资机构网-炒股资金配资-安徽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